教育學部分
要求:
1、掌握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2、了解教育學發展的幾個主要階段,以及各階段的主要教育家及其代表作,主要教育觀點。
3、理解當代教育學的發展趨勢,出現的新教育理論和思想。
一、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教育現象包括教育社會現象和教育認識現象;教育規律是教育內部諸因素之間、教育與其它事物之間的內在必然聯系
(1)教育學是研究教育對象,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
(2)教育現象包括教育社會現象和認識現象
教育作為社會生活的一個方面,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適合社會的政治、經濟、民族、文化、人的發展,等因素相互聯系和影響的。
教育從另一方面看,教育活動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是接受前人的經驗,掌握人類已有的知識,這些都是教育所表現出的人的認識活動。從這方面看,教育是認識現象。
教育現象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融于整個社會現象之中,當它被人們認識和研究時,便成為教育問題,也就成為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的反映,是事物本質之間內在必然聯系。
教育規律是教育內部諸因素之間、教育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必然聯系。存在于教育事務內部及教育與其他事物關系中,探求教育規律離不開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的研究。是對教育現象和問題進行分析綜合,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揭示出教學的基本規律,有效的指導教育實踐。
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和闡明教育規律。
二、教育學的研究任務
教育學的主要任務是闡明教育的基礎和基本理論,揭示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給教育和實踐工作者以理論和方法指導,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培養合格人才服務。
教育知識和理論包括教育學科本身的發展,教育本質和職能、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與社會發展、教育與人的發展、教師與學生、課程與教學論、德育論、課外校外教育、班主任工作等內容。
三、教育學與教育方針政策、教育實踐經驗的關系
(1)教育學不等于教育方針
政策教育學是揭示教育規律的,教育規律不等教育方針政策。教育方針政策是人們根據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它是人們主觀意志的體現。
(2)教育學不等于教育實踐經驗
教育學是揭示教育規律的,而教育經驗偏重于感性、具體的東西,有些教育經驗不一定符合規律。因此,教育學所揭示的教育規律不等于教育實踐經驗。
四、教育學與教育科學
教育學這個詞,它代表一個科學體系,它包括了許多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而相對獨立的學科,其中每一門具體的教育學科,都是從一個特定的領域來揭示探討教育的有關規律,屬于整個教育科學一個分支學科。
目前教育科學體系究竟包含哪些分支?意見并非一致。無論如何劃分,教育學、教育政治學、教育經濟學、教育哲學、教育人類學、教育法學、教育心理學、教學論、德育論、學校管理、學校衛生學、教育社會學、電化教育學、比較教育學、中國教育史、外國教育史、教育統計學、教育控制論等學科都屬于教育科學體系中的基本 分支學學科。而教育學則是教育科學體系中的基礎學科。
心理學部分
要求:
1、了解心理健康與心理咨詢等概念,心理健康的標準。
2、理解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心理咨詢與思想政治工作的關系,心理咨詢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步驟。
3、運用心理咨詢的有關方法和技術,分析和解決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問題。
一、精神分析理論
精神分析法是以弗洛伊德創立的精神分析理論為基礎發展形成的心理治療理論與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1.宣泄療法:宣泄療法是指通過心理咨詢者的啟發引導,讓來訪者將心中積郁的苦悶和內心矛盾沖突傾訴出來,從而恢復心理平衡的方法。
2.領悟療法:領悟療法是通過來訪者對癥狀原因的領悟而產生效果
3.暗示療法:暗示療法是指通過心理暗示作用,解除來訪者疑慮,增強康復信念,改善不良心境,減輕精神負擔,從而起到舒解的作用。
二、行為主義理論
行為主義理論認為,人的異常行為和正常行為一樣,都是環境塑造的產物,都是通過后天學習、訓練和培養而獲得。常用的行為矯正法方法有:
1.系統脫敏:系統脫敏是行為治療的一項基本技術。常用于恐懼癥、焦慮癥的治療。
2.厭惡療法:厭惡療法常用于治療性變態行為或煙、酒、藥物依賴等。
3.強化、懲罰與消退法:強化、懲罰與消退法是根據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發展起來的。
三、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療法主要是以羅杰斯的自我理論為基礎形成的。這種理論認為,個人自我觀念中的沖突和矛盾是導致心理異常的原因。人本主義療法常用方法有以下幾種:
1.當事人中心療法:當事人中心療法,是羅杰斯創導的、影響廣泛的心理治療理論、方法與技術。
2.交朋友小組:交朋友小組是羅杰斯開創的一種集體心理治療方法。
3.支持療法:支持療法是以提供支持為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方法。
四、認知行為理論
1.性格的 A-B -C 理論
A-B -C 性格理論是理性情緒療法的理論基礎。這個理論中的 A 代表誘發事件;B 代表當事人在遇到誘發事件后產生的信念,C 代表當事人的情緒和行為結 果。
理性情緒療法認為,當事人對誘發事件所持的信念 B 是情緒和行為 C 的 直接原因,而誘發事件 A 只是情緒和行為的間接原因。
2.非理性信念:非理性信念會使人心煩意亂、焦慮苦悶,容易導致心理障礙的產生。這些非理性的信念主要有 11 種。
第一,自己絕對要獲得周圍的人的喜歡和贊許,尤其是其中重要人物的喜歡和贊許;第二,要求自己是全能的,自己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不能失敗;第三,世界上有很多無用的、邪惡的人,對他們應該排斥,給以嚴厲譴責和懲罰;第四,當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出現不如意事情時,就有大難臨頭的感覺;第五,人生路上充滿艱辛,人生的責任和壓力非常重,應設法逃避現實;第六,人生的不愉快都是由外在環境造成的,因此人是無法克服痛苦和困惑的;第七,對危險和可怕的事物應高度警惕,時刻關注,隨時準備它們的發生;第八,一個人以往的經歷決定了自己的行為,而且是永遠無法改變的;第九,人是需要依賴他人而生活的,因此總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人讓自己依附;第十,人應該十分投入地關心他人,為他人的問題傷心難過,這樣自己的情感才能得到寄托。第十一,人生中的每個問題,都要有精確的答案和完滿的解決方法。一旦不能如此,就非常痛苦。3.主要方法:
第一,非理性信念辨析。這是理性情緒療法的主要方法。
第二,認知家庭作業。這是配合非理性信念辨析的方法而進行的。
第三,合理情緒想象。這是通過想象來體驗自己所不適應的情境。
五、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的“自我實現者”標準(15條)
正視現實;接納自我;言行坦率;熱愛事業;獨立獨處;與環境關系和諧;欣賞日常生活;具有高峰體驗;同情關心他人;人際關系深刻;待人民主平等;信守道德標準;富于幽默感;富有創造力;不隨波逐流。
2、心理健康的現實標準
①自我意識正確;②人際關系協調;③性別角色分化;④社會適應良好;⑤情緒積極穩定;⑥人格結構完整。
3、心理健康的促進
促進心理健康的途徑與方法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網絡;增設心理健康專業機構,創造良好社會環境。
六、心理咨詢
1、心理咨詢的實質
(1)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聯系與區別
①聯系:都強調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所遵循的理論、方法與原則一致。
②區別:心理咨詢的對象主要是有心理困惑的正常人,而心理治療的對象主要是有心理疾病的人;心理咨詢所遵循的主要是發展與教育模式,而心理治療所遵循的主要是醫療模式;心理咨詢重在預防和促進,心理治療重在補救和矯正。
(2)心理咨詢與思想政治工作的聯系與區別
①聯系:目的都在于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都是學校整體工作的組成部分。
②區別:工作目標和范圍不同;工作方法與手段不同;遵循的理論和原則不同;工作人員的專業方向不同;工作效果的評估標準不同。
2、心理咨詢的原則、步驟與形式
(1)心理咨詢的基本原則
①理解支持原則;
②保密性原則;
③耐心傾聽和細致詢問原則;
④疏導撫慰和啟發教育原則;
⑤促進成長的非指導性原則;
⑥咨詢、治療與預防相結合的原則。
(2)心理咨詢的基本步驟
①建立關系:熱情接待,講明性質與原則,建立初步信任關系;
②了解問題:掌握求助者的意圖和所存在的心理問題;
③分析診斷:認識求助者的問題類型、性質和嚴重程度,以便選擇幫助方法;
④幫助指導:與求助者共商對策,以求解決問題并促進發展;
⑤結束咨詢:討論下一步的安排,并在可能的情況下,進行追蹤了解。
(3)心理咨詢的主要形式
①直接咨詢與間接咨詢;
②個別咨詢與小組咨詢;
③面談咨詢、信函咨詢、電話咨詢、現場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