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网站,亚洲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专区,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亚洲涩涩av

一帆教育微信官方公眾號 |歡迎來到一帆教育官網 - 河南學歷教育行業的領航者!

成人高考

2025年河南成人高考報名條件、時間及報名流程【新】

河南報名入口:

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焦作鶴壁新鄉安陽濮陽許昌漯河三門峽南陽商丘信陽周口駐馬店濟源

當前位置:首頁 > 成人高考 > 成人高考 > 2022年河南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必看知識點總結

2022年河南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必看知識點總結

時間:2022-10-11瀏覽:469

    河南成人高考專升本三門科目中,政治是我們最好拿分的科目,但需要背的東西也是最多的,花費的復習時間肯定也最多的。我們只有充分掌握試卷結構,考試題型,難易程度,才能高效備考!

考試形式及試卷結構試卷總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考試方式:閉卷,筆試

試卷內容比例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約28%,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約65%,時事約7%(稍后會發布這部分內容)。

試卷題型比例選擇題約53%,辨析題約13%,簡答題約20%,論述題約14%。

試題難易比例容易題約45%,中等難度題約35%,較難題約20%。

政治復習題庫

、選擇題題庫

1. 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對象是:關于自然、社會、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 

2. 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是:堅持和發展 

3. 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這里的客觀實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4. 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過或不及,其關鍵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 矛盾的基本屬性是:斗爭性和同一性 

6. 實踐的科學含義是:人們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的一切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 

7.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關系是:真理的2種不同屬性 

8.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產實踐活動。 

9. 人類社會變化、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10. 英雄史觀的理論出發點是: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 

11. 自由王國實際指的是:共產主義社會 

12. 標志著毛澤東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國社會各階段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13. 我國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的組織形式及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4. “二次革命論”是由誰提出來的:陳獨秀。  

15.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社會的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6. 全國第一塊農村根據地是:井岡山根據地 

17. 標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的會議是:國民黨一大 

18.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的地點是:江西瑞金 

19. 中共八大指出,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黨的中心任務是: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20. 新民主主義經濟的領導力量是:國營經濟 

21. 毛澤東正式向全黨全國提出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文章是:《論十大關系》 

22. 1974年2月,毛澤東在會見贊比亞總統卡翁達時提出的重要觀點是:關于三個世界的劃分的觀點 

23. 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鄧小平理論 

24. 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在:黨的十六大 

25. 鄧小平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這個判斷: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 .

26.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 

27.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鞏固執政黨地位的:社會基礎 

28. 執行社會主義宏觀調控職能的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 

29. 在我國現階段的所有制結構中,國有經濟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這主要體現在: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控制力上 

30. 我國現階段的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31. 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32.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原則是:集體主義 

33. 鄧小平提出的和平與發展兩大時代主題的核心是:發展 

34. “一國兩制”構想的起初提出,是為了解決:臺灣問題 

35. 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榮 

36.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37.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的錯誤是:不懂得個性和共性的辨證關系 

38. 只承認絕對運動,否認相對靜止,會導致:形而上學不變論 

39. 事物發展的必然性產生于: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 

40. 一個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關鍵在于:是否符合客觀事物的規律性 

41. 感覺、知覺和表象,這是:感性認識的三種形式 

42. 不屬于生產力實體性要素的是:科學技術 

43. 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民群眾這一范疇是指:推動社會進步的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總和 

44.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 

45. 在自由和必然的關系問題上,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自由是指: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 

46. 社會進步的含義指: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 

47. 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形成的不平等條約是:辛丑條約 

48.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最迫切的任務是: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49. “工農武裝割據”的基本內容是:土地革命 

50. 在革命統一戰線的兩個聯盟中,基本的主要的聯盟是:工農聯盟 

51. 毛澤東指出,解決中國一切革命問題的最基本的根據是:認清中國社會的特殊國情 

52. 我黨提出把工作重點由農村轉移到城市的會議是:七屆二中全會 

53. 新民主主義的前途是:社會主義 

54.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選舉誰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 

55.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指出我國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屬于:人民內部矛盾 

56. 我黨對待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采取的政策分別是:沒收和贖買 

57. “一五”計劃確定的優先發展的重點是:重工業 

58. 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時代要求是:時代主題的轉換和新技術革命浪潮的興起 

59. 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終做到:三個代表 

60. 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發展目標是: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61. 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是:改革 

62.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63. 當前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和中心環節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64.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是指: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及其運動方式 

65. 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被確立下來是在:黨的“十五大” 

66.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方向取決于: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 

67. 堅持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放在首位的應該是: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 

68. 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對外開放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其顯著特點是: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開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69. 臺灣問題的本質是:中國的內政問題 

70. 黨的建設的基本問題是: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 

71.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72. 唯心主義的基本形式是: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73. 作為哲學范疇的物質是指:作為物質普遍屬性的客觀實在性 

74. 人工智能的出現和發展證明了:物質是意識產生的基礎 

75. 量變是指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 

76. 認識的本質在于:能動反映 

77. 實際工作中的教條主義者,割裂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犯了類似:唯理論的錯誤。 

78. 生產關系范疇所反映的是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物質經濟關系 

79. 判斷一種生產關系是否先進的根本標志是看:促進還是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80. 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81. 實現人的價值的根本途徑在于:在社會實踐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82. 中國工人階級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是在:五四運動中 

83. 中國革命斗爭的主要形式是:武裝斗爭 

84. 新民主主義國家的政體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 

85. 標志中國革命由國民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的會議是:遵義會議 

86. 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段的分析》一文中所說的中產階級主要是指:民族資產階級 

87. 新民主主義社會屬于:社會主義范疇 

88. 統一戰線的根本問題是:領導權問題 

89. 解放戰爭時期,揭開戰略決戰序幕的是:濟南戰役 

90. 毛澤東明確提出“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任務的會議是:六屆六中全會 

91. 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標志是: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 

92. 毛澤東把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系問題提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論述的文章是:《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93. 鄧小平理論形成的社會實踐基礎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94.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95.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決定的中心任務是:經濟建設 

96. 我們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是: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97.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戰略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98. 我國制定三步走發展戰略的基本依據是:我國初級階段的國情 

99.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都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100. 個體勞動者的主要收入屬于:勞動收入 

101. 以勞動者的勞動聯合和資本聯合為主的股份合作制經濟的性質屬于:集體經濟 

102.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 

10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其主要內容來說: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104. “一國兩制”構想,在實踐中首先運用于解決:香港問題 

105. 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階級是因為:工人階級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最基本的主力軍 

106. 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于其他一切舊哲學的最主要、最顯著的特征是:實踐性 

107. 哲學上的兩大基本派別是指:唯物主義哲學和唯心主義哲學 

108. 正確發揮意識能動作用的客觀前提是:對客觀規律的正確反映 

109. 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變化的基本形式或狀態 

110. 唯物辯證法與黑格爾辯證法的本質區別在于:前者是以唯物主義為基礎的,后者是以唯心主義為基礎的 

111. 認識論上兩條根本對立的認識路線是:反映論和先驗論的對立 

112. 唯心史觀的根本缺陷是:不懂得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不懂得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13. 與剩余價值理論一起并稱為馬克思一生兩大貢獻的是:唯物史觀 

114. 杰出人物的歷史作用是:加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 

115. 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真正主人 

116. 人的本質:是隨社會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的 

117.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始得到真正的傳播是在:十月革命 

118. 中國共產黨把毛澤東思想確定為自己的指導思想是在:中共七大 

119. 新民主主義經濟的領導力量是:國營經濟 

120. 毛澤東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和總政策的著作是:《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 

121. 從1927年11月到1935年12月瓦窯堡會議之前,中國共產黨在政權問題上的基本主張是建立:工農民主政權 

122. 中國革命的特點和優點是: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 

123.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基礎是:新三民主義 

124. 國民黨統治區第二條戰線斗爭的先鋒和主體是:學生運動 

125. 標志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反動政權覆滅的歷史事件是:解放南京 

126. 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中提出的過渡時期是指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127. 1956年4月,毛澤東提出我國發展科學、藝術的基本方針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128. 從1978年至1982年是鄧小平理論:初步形成 

129.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實質核心是:保持黨的先進性 

130. 三個有利于標準有明確的針對性,是針對: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姓“資”姓“社”問題 

131. 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性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132. 我國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構想是:梯次推進 

133. 社會主義市場體系應該是: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134. 國家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給予物質保證的社會安全制度是:社會保障制度 

135. 政治體制是政治制度的:具體表現形式和實施形式 

136.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集體主義”為原則 

137.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國 

138. 按照三個世界的理論,中國屬于:第三世界 

139. 系統闡述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的綱領性文件是:江澤民提出的八項主張 

140. 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基礎上 

141. 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是: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 

142. 意識能動作用最重要的表現是:通過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 

143. 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是指: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 

144. 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145. 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是:聯系和發展的觀點 

146. 列寧說“從物到感覺和思想”和“從思想和感覺到物”,是: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對立 

147. 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突出的表現是: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 

148. 人民群眾的主體是:包括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在內的勞動群眾 

149. 我國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是根據: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狀況的規律 

150. 我國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跨越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從奴隸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說明:社會發展的具體道路具有多樣性 

151. 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應依據他:對社會的貢獻 

152. 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是在:土地革命戰爭前的中期 

153. 20世紀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歷史性巨變是:辛亥革命 

154. 毛澤東在哪次會議上對新民主主義五種經濟成分作了具體分析: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155. 新民主主義文化同舊民主主義文化相區別的主要標志是:是否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 

156. 中國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157. “一切反對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反映的戰略戰術思想是: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 

158. 針對抗戰勝利后國際國內復雜的形勢,中共中央制定的基本方針是:爭取和平民主,反對內戰獨裁 

159. 為加強中國共產黨對工農紅軍的領導,明確提出“支部建在連上”是在:三灣改編 

160.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頒布的土地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161. 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所指的過渡時期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完成 

162. 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處理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關系的方針是:統籌兼顧、適當安排 

163. 從1982年黨的十二大上1987年當的十三大是鄧小平理論:形成輪廓 

164. 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歷史條件是:中國和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 

165.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是:當代世界的新變化 

166. 鄧小平指出,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發展 

167. 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其性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168.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效益為中心 

169. 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關系的原則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170. 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171. 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172. 精神文明重在建設,指:“建設”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17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是: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174. 在臺灣問題上,我們的立場是:爭取和平統一,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175. 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的性質是:社會主義性質的 

176.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舊哲學的最主要區別是:創立了唯物辯證的社會歷史觀 

177. 哲學上的二元論是:唯心主義的一種形式 

178. “人們總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和經驗來塑造鬼神的”,這個論斷的哲學依據是:各種意識形式都是物質的反映 

179. 聯系的客觀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在于:它要求人們用整體的觀點去認識事務。 

180. 矛盾的斗爭性和同一性的關系是:絕對和相對的關系 

181. 認識的主體是指:從事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 

182. 真理一元論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對同一對象:正確的認識只有一個 

183. 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志是:生產工具的水平 

184. 國家的本質是:階級壓迫的暴力工具 

185. 階級斗爭諸形式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是:政治斗爭 

186. 人的本質歸根到底是受:社會物質關系決定的 

187. 毛澤東思想被正式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是在:黨的七大 

188. 毛澤東指出的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孫中山 

189. 1940年1月,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建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 

190. 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是:農民問題 

191. 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動力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 

192.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實行的土地政策是:減租減息 

193. 毛澤東首次提出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優良作風是在:中國七大 

194. 中國共產黨最基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195.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 

196. 在黨的八大上,提出“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觀點的是:陳云 

197. 20世紀60年代初,最先支持和提倡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的領導人是:鄧子恢 

198. 黨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較系統地提出和論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199.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歷史依據是:社會主義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 

200. 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論斷中,體現生產關系的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 

201.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202. 科學發展觀就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203.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特征是:生產資料公有制 

204. 社會主義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是:社會穩定 

205.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政治保證 

206.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集體主義為原則 

207. 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基礎必須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208. 我國對外政策的根本立場是:獨立自主 

209. 依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行政管理權 

210. 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中的領導地位是由:黨的性質決定的 

211. 唯物主義的三種歷史形態是:樸素唯物主義、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 

212. 所有唯物主義都認為世界是:物質的 

213. 主張沒有物質的運動的觀點是:唯心論 

214. 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根本對立的焦點在于: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215. 量變和質變的根本區別是:量變是在度的范圍內變化,質變是超出度的范圍的變化 

216. 認識的客體是指:實踐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 

217. 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關系是:認識的“源”和“流”的關系 

218. 在全部人類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是:社會生產關系 

219. 社會形態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 

220. 關于社會發展動力問題:社會基本矛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221. 人的價值是貢獻與滿足的統一,這是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222.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約80年間中國人民革命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進階級的科學革命理論的指導 

223. 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和創建人民軍隊的開端是:南昌起義 

224. 中國共產黨人第一篇反對教條主義的重要文獻是:《反對本本主義》 

225. 大革命失敗后建立的南京國民黨政權的性質是:城市合辦和鄉村豪紳階級政權 

226. 國民黨反動政權存在的基礎是:官僚壟斷資本主義 

227. 人民軍隊的唯一宗旨,也是其區別于舊軍隊的根本標志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228. 提出無產階級領導權和工農聯盟思想的大會是:中共四大 

229. 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230. 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黨在當時的戰略和策略是:不要四面出擊 231. 1953年至1956年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 

232. 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講話中,提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方針是: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 

233. 鄧小平理論和毛澤東思想之間的關系是:繼承和發展關系 

234. 堅持與時俱進,最重要的是:要使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富于創造性 

235. 建國以來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所經歷的曲折和失誤,歸根結底,就在于沒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236.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時間跨度是指: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 

237. 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是指:地區經濟梯次推進 

238. 黨的“十五大”提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指: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239.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240.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41. 我國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 

242. 現價段,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243. 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共同繁榮和發展 

244. “一國兩制”的前提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245. 我國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民族團結和合作 

246. 辯證法所要回答的問題是:世界的狀況是怎樣的問題 

247. 把物質說成一種或者幾種可直接感知的有形實體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觀 

248. 設想沒有運動的物質必然導致: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249. 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事物維持其存在的方面 

250. 在內容和形式的矛盾運動中:內容活躍易變,形式相對穩定 

251. 理性認識的特點是:間接性和抽象性 

252. 經濟基礎是指一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 

253. 上層建筑的兩個方面組成部分是:政治上層建筑和思想上層建筑 

254. 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表現在:促進或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255.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它所遵循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原理 

256. 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由低級到高級的前進上升過程 

257. 近代中國之所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其根本原因在于:帝國主義的入侵 

258. 1948年12月30日,毛澤東在以下哪篇文章中首次公開使用“人民民主專政”的概念:《將革命進行到底》 

259. 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核心是:無產階級領導 

260. “工農武裝割據”就是: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三者的緊密結合 

261. 提出無產階級領導權和工農聯盟思想的大會是:中共四大 

262. 直接影響到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這兩大法寶作用發揮的是:黨的建設 

263. 抗戰勝利后,國共兩黨談判斗爭的焦點是:軍隊和政權的問題 

264. 把減租減息政策改為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的政策的文件是:《五四指示》 

265. 毛澤東在1941年精辟論述“實事求是”原則的著作是:《改造我們的學習》 

266.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政治生活的主題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267. 被毛澤東譽為“鞍鋼憲法”的鞍鋼企業管理制度是:“兩參一改三結合”制度 

268. 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時代特征是:和平與發展 

269. 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發展 

270.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關系 

271.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 

272. 1995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 

273.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機制能夠: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274. 決定我國現階段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狀況 

275. 民主首先是:一種國家制度 

276.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 

277. 我國發展對外貿易的關鍵是:擴大出口 

278. 澳門回歸祖國標志著:外國人占據和統治中國領土的歷史徹底結束 

279. 中國共產黨的階級基礎是:工人階級 

280. 社會主義民族問題的實質是: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人民內部矛盾

二、簡述題庫

1、簡述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及承認相對靜止的意義。  

答:運動與靜止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一方面,運動與靜止是對立的,二者是絕對與相對的關系,即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二者相互區別,不可混淆。另一方面,運動與靜止的統一表現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關系,即動中有靜,絕對運動中有相對靜止;靜中有動,相對靜止中包含絕對運動;運動和靜止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承認相對靜止有重要意義;第一、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樣性,區分開不同的事物。第二、相對靜止是人們認識、區別、利用事物的首要條件。第三、相對靜止是絕對運動的度量尺度。

2、意識能動性的表現及其實現條件。

答:具體表現在:a)意識活動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b)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c)意識活動對人體生理活動有重要影響作用d)意識能通過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

實現條件:第一、必須掌握和遵循客觀規律。第二、必須具備必要的物質手段。

3、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和根本分歧。

答: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辯證法用連續的觀點看問題,反之,形而上學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辯證法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辯證法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用片面的觀點看問題。辯證法承認矛盾的客觀性,肯定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學否認矛盾的客觀性,這是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根本分歧,是二者對立的根本和焦點。

4、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核心。

答:第一、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發展變化的內在動力。根本內容就是矛盾雙方即對立又統一的聯系;事物發展的動力、源泉就在于事物內部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第二、對立統一規律是貫穿于唯物辯證法的其他規律和范疇的中心線索,是理解唯物辯證法全部理論的關鍵。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第四、是否承認對立統一規律以及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是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焦點和根本分歧。

5、如何理解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

答: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第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的需要決定認識的產生,也就是說,人們改造世界的實踐需要產生了認識世界的需要。其次,實踐出真知。第二、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不斷給人們提出新的認識課題,并提供解決新課題的經驗材料。不斷給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手段和物質條件。不斷推動人的認識能力的提高。第三、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的唯一標準。第四、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正確認識世界是為了有效改造世界。

6、為什么說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

答: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亦稱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第一、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認識離不開客體,人的認識根本上是由客體決定的。第二、主體對客體的反映是能動的,認識也離不開主體,人的認識要受到主體的生理狀況和精神狀況的制約。

7、簡述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

答:第一、社會存在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第二、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第三、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的原理在社會歷史領域表現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性即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依賴性。首先,社會意識的產生、變化與發展都根源于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其次,社會意識的內容無論其具體形式和水平如何,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再次,社會意識的階級屬性是對社會存在的中階級關系的反映。

8、怎樣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

答: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第一、相對于自然界,人類社會盡管有其特殊性,但它們本質上都是客觀的物質體系。第二、人類社會的發展與自然界的發展相似,都是由其內部固有的矛盾推動,存在一個辯證發展的客觀規律。第三、對人類社會同樣可以用自然科學的分析方法精確地進行考察和研究。最后、社會發展與自然界發展同是客觀發展過程,但也有區別。特殊形式,作為主體的人的實踐性和自覺創造性。社會歷史的自然歷史過程和人的自覺活動相統一的過程。

9、社會進步的科學內涵。

答:社會進步是指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合乎規律的前進性、上升性運動,包括社會形態的更替,社會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進步和發展。之所以是對社會發展的總概括,是因為社會進步是指:第一、是一個有方向的概念。第二、是一個整體概念。

10、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

答:第一、人的本質不是先天的、天賦的,而是在后天社會活動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第二、既然人的本質在其實質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人的社會關系又是發展變化的,因此也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變的一般的人的本質。第三、由于人的本質是由社會關系決定的,人們的社會關系不同,本質也就不同??傊?,馬克思主義哲學從人的社會關系中,科學地揭示了人的本質,為我們正確地認識人的本質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

11、人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答:在歷史發展中起著決定作用。首先,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其次,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再次,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創造社會歷史的決定力量,但是,創造歷史的活動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進行的。首先,受到現實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狀況的制約。其次,創造歷史活動的性質、內容和發展方向受此一時代的生產方式的制約。再次,自覺程度不同,特別是科學文化水平不同,制約著歷史的創造。

12、真理和謬誤的辯證關系。

答:真理是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的意識中的正確反映。謬誤是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的意識中的歪曲反映。存在著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一方面,真理和謬誤是相互區別、相互對立的。另一方面,相互依存,在特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特定條件和范圍;發展的;全面的謬誤也是具體的有特定的條件和范圍的;失敗是成功之母;更加深刻的認識真理,自覺地完善和發展真理??傊?,在人類認識的過程中,真理與謬誤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的,這是人類認識發展,當然也是真理發展的一條基本規律。

13、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的內容。

答: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觀點,包括: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把群眾觀點貫徹到具體工作中去,就形成了群眾路線。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和領導方法,它的主要內容:一切為了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14、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答:事物發展的動力,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同一性和斗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同一性的作用:第一、矛盾雙方相互依存,是事物保持相對穩定性,為事物的存在和發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第二、矛盾雙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發展。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規定了事物向著對立面轉化的基本趨勢。斗爭性的作用:第一、在事物量變過程中,斗爭推動矛盾雙方的力量對比和相互關系發生變化,為質變做準備。第二、在事物質變過程中,斗爭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轉化,實現事物的質變。矛盾著的對立面又統一、又斗爭,由此推動事物運動發展。

15、何謂辯證的否定觀,與形而上學的否定觀有何區別。

答:第一、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它通過事物的內在矛盾運動而自己否定自己,并通過自我否定而實現自我更新、自我發展。第二、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發展和聯系的環節。第三、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發展環節和聯系環節的統一,是新事物對舊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楊棄。形而上學否定觀與辯證否定觀是根本對立的。首先,它否認事物內部的矛盾及其變化,認為否定不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外力強加給事物的,是主觀任意的否定;其次,形而上學否定觀把否定看作是發展和聯系的中斷,是絕對的否定,是對原有事物的徹底拋棄,簡單的消滅;再次,否定觀否認客觀事物自身是肯定和否定的對立統一,因而孤立地、絕對地看待肯定和否定。

16、國體和政體的含義和兩者的關系。

答:國家的類型亦稱國體,指的是國家的階級內容,即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國家的形式亦稱為政體,指的是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統治階級采取何種方式來實現自己的統治。國體與政體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國體決定政體,政體為國體服務,使國體得以實現。

17、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表現。

答:首先,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和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其次,社會意識的發展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再次,社會意識的發展具有自己的歷史繼承性。還有,各種形式的社會意識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最后,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這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最突出的表現。

18、述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應該遵循的重要原則。

答:政治體制改革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必須遵循一下原則(1)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離開了四項基本原則,政治體制改革就會偏離正確的方向。(2)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要根據我國自己的實踐、自己的情況來決定改革的內容和步驟。(3)必須分步驟、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

19、為什么說反對腐敗是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嚴重政治斗爭?

答:(1 )腐敗從本質上說是剝削制度、剝削階級的產物,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是同任何腐敗現象根 本不相容的。(2 )腐敗現象是侵入黨和國家機關健康肌體的病毒,如果我們掉以輕心,任其泛濫,就會葬送黨、葬送人民的政權,葬送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3)腐敗現象的滋生蔓延嚴重影響黨群關系,干擾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20、簡述社會主義本質中生產力目標和價值目標的關系。

答: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在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論斷中,生產力目標與價值目標二者是互為條件的。(1)生產力目標是價值目標實現的物質基礎。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只是消滅了剝削制度和剝 削階級,消除了產生兩極分化的根源,但要消滅貧窮、實現共同富裕,必須發展生產力。人們只能在生產力所決定的允許的范圍內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可見,發展生產力是實現價值目 標的物質基礎。(2)價值目標又是生產力目標的條件。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尤其要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但是我們只能走共同富裕的發展道路。因為這是社會主義本質所決定的,不堅持社會主義,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生產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發展。

21、簡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的主要原因。

答: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按勞動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這是由我國的社會經濟條件決定的:(1)生產方式決定分配方式,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結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長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決定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同時并存的分配結構。(2)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多樣化也決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樣化。由于實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經營等實現形式。必然產生按勞分配以外的各種分配收入。(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必須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各種生產要素(勞動、土地、資本、管理)都要有相應的市場評價,這些生產要素的所有者都應得到相應的收入。此外,市場經濟中還需要有風險收入、以及通過社會保障獲得的收入等等。總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多種分配方式的存在,是多種所有制經濟、經營方式、市場經濟運行的內在機制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22、為什么說農業是根本,必須大力發展農業?

答:鄧小平認為,農業是根本。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必須把農業放在首要地位,大力發展農業。這是因為:首先,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它的基礎作用主要表現在:農業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農產品是輕工業的重要原料、重要的出口商品;農村又是工業品的主要市場;農業的發展能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發展提供勞動力等。其次,在現實生活中,我國絕大多數人口在農村,農業生產的發展直接關系廣大農民生活的提高;直接關系到本世紀末能否達到小康水平;農產品又是城鄉人民的生活必需品,所以又直接關系到城鄉人民生活的提高,物價穩定,社會安定。最后,我國農業生產相對落后,已成為國民經濟最薄弱的環節,它已很難支撐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快速發展。因而,農業生產的發展是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現代化建設、社會穩定的基礎,并最終決定著國民經濟其他各部門的發展規模和速度,是能否實現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

23、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總目標和具體目標、主要任務是什么?

答:(1)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總的目標有三條:第一,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第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第三,發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2)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近期的具體目標,就是要增強黨與行政機構以及整個國家領導機關的活力;就是要克服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和各行各業以及基層的積極性,從而在政治上創造出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3)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里,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是: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行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

24 、簡述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答:第一、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除了因為這一理論依據和所堅持的世界觀、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的,而且表現在它堅持的基本原則,它強調的基本理論,都源于馬克思主義。第二、鄧小平理論是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對馬克思主義不僅是繼承和堅持,更重要的是發展和創新。何以能夠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因為第一、鄧小平理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第二、鄧小平理論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基本成果。第三、鄧小平理論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第四、總起來說,鄧小平理論形成了新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

25、簡述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論述。

答:第一、把發展生產力放在社會主義本質的首要地位,鄧小平反復強調,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發展生產力。第二、把發展生產力和解放生產力統一起來。鄧小平認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這是對認為社會主義社會只有發展生產力,而沒有也不需要解放生產力的傳統觀念的一個重大突破。第三、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統一起來。鄧小平既強調"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又強調"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并使二者成為不可分割、有機聯系的整體。第四、把基本任務和根本目標統一起來。只有把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同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的。第五、把發展過程同最終結果統一了起來。社會主義是一個過程,社會主義的本質也有一個逐步實現的過程。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把發展過程與最終結果有機地統一了起來。

26、簡述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

答:鄧小平在提出 " 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 這個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闡述社會 主義本質的同時,反復地強調社會主義的最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并且提出了下列一些重 要思想。(1)大力發展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思想,是實現********的物質基礎。馬克思主義 的唯物史觀認為,物質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最終決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動力。馬克思最注 重發展生產力。只有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財富極大豐富,才能實現********。(2)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  不斷發展生產力,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 生產率,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3)發展生產力,是顯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需要。只有創造出比資本 主義更高的社會生產力,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從根本上得到鞏固。(4)當前發展生產力是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 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從根本 上說,只能靠不斷發展生產力。為此,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各項工作都要服從 和圍繞這個中心。

27、如何正確理解“三個有利于的”的判斷標準?

答: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講話中提出了判斷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要以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三個有利于"為標準。①"三個有利于"標準使實踐標準具體化。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什么是當務之急的實踐卻是個不容易把握的問題。鄧小平提出的"三個有利于"標準就是堅持了實踐標準并使之具體化,有很強的針對性。②"三個有利于"標準的現實意義。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一些舊的觀念時時干擾我們的工作和認識,如對姓"社"姓"資"的爭論。"三個有利于"標準是現實、具體而又符合時代特征的標準,具有現實針對性。③"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而"三個有利于"的頭一條就是是否有利于發展生產力。而有利于提高綜合國力,也就是提高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實力。而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既符合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也有助于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綜上所述,"三個有利于"判斷標準是一個以生產力標準為基礎的包括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在內的社會主義價值判斷系統。

28、簡述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含義。

答: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論斷包括兩層基本涵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這是對我國現有社會制度基本性質的總概括和總規定。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這是對我們現有社會發展水平的總認識和總判斷。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有其特定的質的規定性,它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

29、為什么說改革是我國的第二次革命?

答:第一、改革也是為了掃除發展生產力的障礙,解放生產力。第二、對原有體制進行根本形的變革。第三、改革引起了經濟生活、社會生活、思想觀念等一系列重大變化。從解放生產力、掃除發展生產力的障礙,從政策的重新選擇、體制的重新構建這個轉變的深刻性和廣泛形,從由此而引起的社會生活和人們觀念的深刻性和廣泛性等方面來說,改革是中國又一場革命。

30、簡述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及如何堅持基本路線不動搖。

答:黨的基本路線或總路線是黨在一定歷史時期制定的行動綱領,是總攬全局的根本知道方針,是黨制定各項具體方針的一句,是全黨統一思想、統一行動的基礎。"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如何堅持這個基本路線不動搖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離開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其他一切任務都要服從這個中心,始終如一地搞好經濟建設,決不受任何干擾。

31、我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原因是什么?

答:第一、要用相當長的時間發展社會生產力,去實現別的許多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實現的工業化和經濟的社會化、市場化和現代化,建立社會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第二、要用相當長的時期來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第三、當前的時代特點和國際環境,也使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歷史更長的時期。

32、如何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答:第一、它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關系學說的重大發展。第二、它是對當代世界社會經濟發展和趨勢的嶄新概括。第三、它是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深刻總結。它理論內涵是第一、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起第一位的作用。第二、科學技術在生產力諸要素中起著第一位的作用。第三、現代科學使管理日趨現代化、科學化。第四、高科技在只是經濟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33、“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

答:第一,土地革命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內容,農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軍,只有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廣大農民群眾參加武裝斗爭,鞏固和擴大革命根據地;第二,武裝斗爭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是進行土地革命,鞏固和發展革命根據地的最有力的工具;第三,農村根據地是中國民主革命的戰略基地,是開展土地革命,實行武裝斗爭的基礎和依托。

34、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必要性?

答:第一,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外部沒有民族獨立而受帝國主義壓迫,內部沒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壓迫,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無議會可以利用,沒有組織工人罷工的合法權利,只能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第二,中國是一個經濟落后的農業大國,農民占全國人口總數的80%以上,這就決定了農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軍,中國的民主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武裝斗爭實質上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農民為主題的革命斗爭,“工農武裝割據”是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斗爭的最高形式;第三,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人多次奮斗的結局也證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勝利的可能性已不存在,而反動統治相對薄弱的廣大農村地區,正是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陣地和奪取城市、奪取全國政權的出發點。

35、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理論的意義?

答:(1)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革命正確的道路,只有沿著這條道路前進,革命才能順利發展,取得勝利。(2)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發展道路理論是以毛主席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沖破教條主義的束縛,創造性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是毛主席思想形成的重要標志。(3)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發展道路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做出了獨創性的貢獻,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歷史上,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人民進行革命奪取政權樹立了榜樣。(4)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發展道路的理論及其實現,自始至終貫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自己的路,這對于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具有啟迪意義。

36、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的基本內容?

答:第一,論述了在中國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歷史必然性;第二,科學地分析了各個階級在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地位;第三,論述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特征;第四,論述了人民民主專政的職能和任務。人民民主專政的職能和任務,對外是防止帝國主義和各國反動派的顛覆和破壞,維護國家的獨立和安全,維護世界和平;對內是鎮壓敵對勢力的反抗,保護人民民主權利,組織和管理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社會生產力,促進中國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轉變,并最終實現消滅一切階級和一切國家的偉大目標。

37、簡述黨在過度時期的總路線的內容及意義?

答: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正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體現了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的有機統一,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并舉的路線。 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具有偉大的意義:第一,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走社會主義道路,迅速發展國民經濟,盡快變農業國為工業國,擺脫貧困,消滅剝削的強烈愿望。第二,反映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歷史必然。經過建國后的三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新中國的情況發生了一系列的重大變化,社會主義因素不斷增加,提出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課題。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正是反映了這種歷史必然性。第三,集中反映了以毛主席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社會發展和開創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創造性貢獻,是毛主席思想的重要內容。

38、中國社會注意建設道路的提出及指導方針? 

答:正確認識社會注主義建設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國內主要矛盾和工作重心;以蘇聯為借鑒,走中國式工業化道路;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偉大國家。

39、簡述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條件?

答:鄧小平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不斷前進,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并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

40、鄧小平理論的形成經歷了哪三個發展階段?

答:鄧小平理論大體上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2年黨的十二大,鄧小平理論初步形成。在黨的十二大上,鄧小平明確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基本命題。第二階段是從1982年黨的十二大到1987年黨的十三大,在全國改革逐步展開的過程中,鄧小平理論逐步展開并形成輪廓。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一概念,并從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方面,系統地概括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觀點。這一概括構成了鄧小平理論的輪廓。第三階段是從1987年黨的十三大到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鄧小平理論走向成熟,形成理論體系。黨的十四大以南方談話為靈魂,對“鄧小平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作了新的科學概括,使之形成比較完整的科學體系。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1998年3月,全國人大九屆二次會議正式把鄧小平理論作為指導思想列入憲法

4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主要內容及簡明概括是什么?

答:(1)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保?)“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簡明概括。(3)“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共同統一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經濟建設是基本路線的核心和主體。我們必須把經濟建設作為全黨全國工作的中心。動搖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等于動搖了基本路線。堅持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改革開放為經濟建設提供動力。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四項基本原則還為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提供政治保證。

42、簡述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有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重要意義?

答:(1)可以節省資金和資源的消耗,提高資金和資源的利用率,從而緩解我國經濟發展同資源不足、資金嚴重短缺的矛盾。(2)可以提高消費品的質量和檔次,增加消費品的品種,適應社會需求結構變化的需要,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3)可以減少對資源的浪費,保護生態環境,有利于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的相互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4)可以促進科技進步,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43、簡述社會保障制度的內涵和內容?

答:(1)社會保障,是指國家通過立法對國民收入進行分配和再分配,對社會成員特別是生活有特殊困難的人們的基本生活權利給予保障的社會安全制度。(2)作為一種體系或一種制度,社會保障由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和社會優撫等方面組成。第一,社會救助。是指國家和社會對遭受自然災害、不幸事故和生活貧困者提供物質援助,它是社會保障的最低層次。第二,社會保險居于社會保障的核心地位,指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社會成員在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以及遇到其他生活困難時,有權得到國家、社會和有關部門的幫助,主要有失業保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第三,社會福利是社會保障的最高層次,是指國家和社會在居民住宅,公共衛生、環保、基礎教育等領域,向全體公民提供的幫助和服務。第四,社會優撫是對特定階層比如對軍人或軍烈屬的優待和安置,它是一種帶有褒揚、優待和撫恤性質的特殊保障制度。

44、簡述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出現的兩次歷史性飛躍和產生的兩大理論成果?

答: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它的主要創立者是毛主席,我們黨把它稱為毛主席思想。黨的七大把毛主席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它的主要創立者是鄧小平,我們黨把它稱為鄧小平理論。黨的十五大鄭重地把鄧小平理論寫到了自己的章程中,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45、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有哪些鮮明特點?

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和統一戰線學說與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它既不同于西方的多黨制。又不同于一黨制。是我國政治制度的一大特點和優點。其鮮明特點主要有:(1)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與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親密友黨,是參政黨,不是在野黨,更不是反對黨。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合作的政治基礎是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2)各民主黨派以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組織形式,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事務管理,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執行。  (3)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都必須以憲法為活動準則,各民主黨派都享有憲法規定的政治自由、組織獨立和法律亡的平等地位。

46、什么叫依法治國?實行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是什么?

答:(1)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2)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具有重大意義。它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主義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47、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什么?

答: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主席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團結和動員各族人民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48、“一國兩制”構想的基本內容是什么?

答:“一國兩制”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簡稱?!耙粐鴥芍啤睒嬒胧青囆∑嚼碚摰闹匾M成部分。其基本內容是:(1)堅持“一個中國”。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國的中央政府在北京,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2)實行“兩種制度”。在統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內,作為國家主體的大陸地區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澳門則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兩種制度長期共存。(3)設置特別行政區,保證臺灣、香港、澳門的高度自治和繁榮穩定。(4)實行“-國兩制”長期不變。這種不變,既是承諾,又有《基本法》作保障。

49、“一國兩制”構想的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是什么?

答:“一國兩制”構想是鄧小平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堅持實事求是而提出的,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一國兩制”構想的理論意義主要是:第一,豐富和發展了馬列主義的國家學說。在一個統一的主權國家內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制度可以長期并存;社會主義國家既可以為作為國家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服務,也允許和保護一定地區范圍內存在的資本主義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第二,賦予“和平共處”以新的涵義,把和平共處思想和原則創造性地運用于解決國內問題?!耙粐鴥芍啤睒嬒氲膶嵺`意義主要是:第一,它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案,符合整個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它有利于推動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實現,有利于大陸和港、澳、臺地區經濟的穩定和發展,有利于促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第二,它為解決國際爭端和遺留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是對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重大貢獻。

50、社會主義時期民族問題的實質是什么?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基本政策是什么?

答:(1)社會主義時期民族問題的實質,已經不是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問題。而是各族勞動人民內部的矛盾,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具體的內部矛盾;主要是由于歷史遺留下來的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事實上的不平等,在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上還存在差別。  (2)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是: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堅持這一原則,必須反對大民族主義、地方民族主義和分裂主義;堅決揭露和打擊國內外敵對勢力一切分裂祖國的陰謀活動。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三、問答題庫

1.哲學基本問題及內容?

答:在哲學研究的眾多問題中,有一個重大的基本問題,那就是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哲學基本問題包括兩方面的內容:—是,精神和物質何者為第一性,即誰先誰后,誰決定誰,誰是世界的本質、本源。二是,精神和物質之間有無同一性,人們能否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在這個問題上,哲學史上歷來存在著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一種是辯證法的觀點,他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聯系的整體和永恒發展的過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內部矛盾推動而不斷地運動、變化和發展著;另一種是形而上學的觀點,它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種現象看作是各自孤立、靜止不變的東西,認為世界是沒有矛盾的,是不會發展的,有變化也只是事物數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認為這種變化純粹是外力推動的結果。

2.近代哲學的兩大派別是什么?它們有哪些歷史形態?

答: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凡是承認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承認物質是世界的本源,精神是由物質派生的,都屬于唯物主義哲學。唯物主義在歷史上存在三種形態,即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和現代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相反,凡是認為精神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的,物質由精神派生的,都屬于唯心主義哲學。唯心主義哲學還分為把世界歸結為主觀精神的主觀唯心主義和把世界歸結為客觀精神力量的客觀唯心主義兩種形態。

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答:(從研究對象看):馬克思主義哲學明確地規定自己的研究對象是整個世界(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它的任務是揭示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普遍本質和發展的普遍規律。(從內容上看):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一個完整嚴密的科學體系,它是唯物論和辯證法的高度統一,是唯物辨證的自然觀和社會歷史觀的高度統一。(從特征、特點上看):是以實踐為基礎的革命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無產階級哲學。實踐性是根本特征。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理論。小結:1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以往一切哲學有著本質的區別,它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②從研究對象上說,它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普遍規律的科學。③從內容上說,它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完整、嚴密的科學體系。④從作用上來說,它是指導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4.簡述物質的哲學含義是什么?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本質區別是什么?

答:(1)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簡而言之,物質是不依賴于意識又能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2)列寧的物質定義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第一,它指出了物質是不依賴于意識的客觀實在,堅持了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和二元論劃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了物質能為人們的意識所反映,堅持了唯物主義的可知論,同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第三,它提出了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克服了舊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物質的具體形態和結構的局限性。第四,它把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貫徹于社會歷史領域,堅持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同歷史唯心主義劃清了界限。

(1)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的哲學,是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意識,堅持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意識決定物質的哲學,是唯心主義。

(2)唯物主義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主要經歷了三種歷史形態: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近代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亦稱機械唯物主義,其根本缺陷是:機械性、形而上學性、不徹底性,不徹底性就是它在歷史觀上是唯心主義的),現代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5.說明物質與運動的相互關系?

答: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第一,物質是運動著的物質,世界上沒有脫離運動的物質,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以自己特定的形式在不斷地運動著,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永恒的。二,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運動離不開物質,世界上沒有脫離物質的運動,任何形式的運動,都有它的物質主體。第三,離開物質講運動,否認物質是運動的主休,是唯心主義;離開運動講物質,否認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是形而上學。

6.怎么理解世界統一性在于物質性?

答:1世界是統一的,由此引出兩個對立觀點:一元論和二元論。②世界統一于物質,由此引出兩個對立觀點: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③世界的統一是無限多樣化的統一,是世界統一性的表現。世界統一于物質的原理,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①它告訴人們要從實際出發。2它告訴我們要有統一觀念、全局思想。3社會主義建設要以物質文明為基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7.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

答: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第一和基本的觀點。聯系也就是關系,是指一切事物、現象過程之間及其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發展從性質上講,發展是一種前進運動,即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運動;從內容上講,發展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是新陳代謝;從形式上講,發展是量變到質變。

8.什么是辨證法和形而上學?辯證法的歷史形態是什么?

答:(1)辨證法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事物內部矛盾推動事物運動變化發展

(2)辯證法有三種歷史形態:A古代樸素辯證法B近代唯心辨證法C現代唯物辯證法形而上學認為世界是孤立、靜止不變的,世界是沒有矛盾的,不會發展的。

9.發展的本質?新事物必然會戰勝舊事物?

答:所謂發展是指事物的運動和過程。發展首先是一種運動:從性質上講,發展是一種前進運動,既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運動;從內容上講,發展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是新陳代謝,除舊布新;從形式上講,發展是量變到質變。發展不僅是運動,而且也是一個過程,即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發展從本質上講,就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所謂新事物是指符合歷史發展趨勢和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東西。反之,舊事物就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喪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趨滅亡的東西。新事物必然會戰勝舊事物,因為三點:第一,事物發展的辯證性質決定新事物戰勝舊事物。新事物是在舊事物內部孕育成熟,發展起來的。它是舊事物賴以存在的因素,又是促進舊事物滅亡的因素。舊事物無法克服新事物,新事物在發展中必然否定舊事物。第二,新事物在本質上比舊事物優越。新事物否定了舊事物中腐朽過時的東西,吸收并發展了舊事物中積極的因素,添加了舊事物中不能容納的新的內容,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第三,在社會歷史領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受到廣大人民群眾支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受到人民群眾支持的新事物總是不可戰勝的?

10.為什么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答:(1)唯物辯證法是關于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科學理論體系。在唯物辯證法的理論體系中,對立統一規律處于實質和核心的地位。(2)在唯物辨證法的理論體系中,對立統一規律處于實質和核心的地位,這是因為:1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普遍聯系和事物發展的內在動力是事物內部的矛盾;2對立統一規律貫穿于唯物辯證法其他規律和范疇的中心線索,也是理解和把握它們的關鍵;③矛盾分析法即對立統一分析法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④是否承認對立統一規律即矛盾規律,使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斗爭的焦點和根本分歧。(3)強調對立統一規律在唯物辯證法中的核心地位,不是要以它代替其他規律范疇,而是要全面而有重點、完整而又準確地把握唯物辯證法的科學體系,把握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本分區別。①對立統一規律,即事物的矛盾運動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內在動力。2對立統一規律是理解唯物辯證法全部理論的關鍵。量變和質變相互轉化,及否定之否定過程產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事物的內部矛盾。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認識方法。

11.質和量、質變與量變的含義及相互關系?

答:質:是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內在規定性。質的根本特點是,特定的質就是事物本身,質和事物不可分割,質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統一的。量:是事物的規模,發展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構成成分在窖上的排列組合等可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量的根本特點是:量與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統一的,即在一定范圍內量的變化并不影響某物之為某物。度:質和量的統一角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質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圍,是和事物地質相統一的數量界限,也就是一定的質所以能夠存在的量的限度(范圍)。量變和質變的關系: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兩種狀態。量變是指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狀態向另一種狀態的飛躍。量變和質變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量變和質變是相互聯系的。一方面,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另一方面,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和質變是相互滲透的。一方面,總的量變過程中包含著部分質變,它又區分為階段性部分質變和局部性部分質變兩種情況。另一方面,在質變過程中,具有量的擴張,即新質要素在數量上迅速擴大,直至新質完全代替舊質。量變和質變又相互轉化。在量變基礎上發生的質變,體現和鞏固著量變的成果,并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量變、質變,新的量變,質變相互轉化和交替,這就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即質量互變規律。

12.在認識論上兩種根本對立的認識路線?簡述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

答:(1)感性認識是人們通過感覺器官對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各個片面和外部聯系的認識,具有直接性和具體性兩個特點,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是認識發展的低級階段。理性認識是人們通過抽象思維而得到的關于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和內在聯系的認識,具有間接性和抽象性兩個特點,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是認識發展的高級階段。

(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之間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對立主要表現在:它們是認識發展過程中兩個不同的階段,在內容、特點、形式上都有質的區別。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統一主要表現在:第一,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聯系的。一方面,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沒有感性認識的積累。理性認識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是認識論中的唯物論。另一方面。感性認識有待于深化、發展為理性認識。感性認識不上升到理性認識,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與規律。這是認識論中的辯證法。第二,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滲透的。一方面,感性認識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認識中也滲透了感性因素。

13.為什么理性認識必須付諸于實踐?如何理解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

答:(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只有在實踐中人們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一切真知都來源于實踐。

(2)實踐是推動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不斷給人們提出新的認識課題,提供大量有關的經驗材料以及新的認識工具;實踐還改造了人的主觀世界,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從而推動了認識的發展。

(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地物質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它是聯結主觀認識和認識對象的橋梁,因而能把認識與對象相對照,判定認識是否正確。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人們認識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導實踐,有效地改造世界。

14.如何正確理解“三個有利于的”的判斷標準?

答: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講話中提出了判斷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要以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三個有利于”為標準。

①“三個有利于”標準使實踐標準具體化。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什么是當務之急的實踐卻是個不容易把握的問題。鄧小平提出的“三個有利于”標準就是堅持了實踐標準并使之具體化,有很強的針對性;

②“三個有利于”標準的現實意義。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一些舊的觀念時時干擾我們的工作和認識,如對姓“社”姓“資”的爭論?!叭齻€有利于”標準是現實、具體而又符合時代特征的標準,具有現實針對性;

③“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而“三個有利于”的頭一條就是是否有利于發展生產力。而有利于提高綜合國力,也就是提高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實力。而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既符合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也有助于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

綜上所述,“三個有利于”判斷標準是一個以生產力標準為基礎的包括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在內的社會主義價值判斷系統。

15.簡述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含義。

答: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論斷包括兩層基本涵義:

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這是對我國現有社會制度基本性質的總概括和總規定;

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這是對我們現有社會發展水平的總認識和總判斷。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有其特定的質的規定性,它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

16.為什么說改革是我國的第二次革命?

答:第一、改革也是為了掃除發展生產力的障礙,解放生產力;第二、對原有體制進行根本性的變革;

第三、改革引起了經濟生活、社會生活、思想觀念等一系列重大變化。

從解放生產力、掃除發展生產力的障礙,從政策的重新選擇、體制的重新構建這個轉變的深刻性和廣泛性,從由此而引起的社會生活和人們觀念的深刻性和廣泛性等方面來說,改革是中國又一場革命。

17.簡述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及如何堅持基本路線不動搖。

答:黨的基本路線或總路線是黨在一定歷史時期制定的行動綱領,是總攬全局的根本指導方針,是黨制定各項具體方針的依據,是全黨統一思想、統一行動的基礎。“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span>

如何堅持這個基本路線不動搖?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離開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其他一切任務都要服從這個中心,始終如一地搞好經濟建設,決不受任何干擾。

18.我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原因是什么?

答:第一、要用相當長的時間發展社會生產力,去實現別的許多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實現的工業化和經濟的社會化、市場化和現代化,建立社會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

第二、要用相當長的時期來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

第三、當前的時代特點和國際環境,也使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歷史更長的時期。

    祝各位考生取得理想成績!

在線咨詢學歷部老師 在線報名 加入學員交流QQ群

電話聯系一帆教育學歷部老師,幫您定制學歷提升計劃:18937149456

學員案例展示

鄭州大學遠程教育畢業證樣本

鄭州大學遠程教育畢業證樣本

鄭州大學遠程教育本科學士學

鄭州大學遠程教育學士學位證書展示

四川農業大學遠程教育畢業證

四川農業大學遠程教育畢業證樣本

中南大學遠程教育畢業證樣本

中南大學遠程教育畢業證樣本

東北師范大學遠程教育畢業證

東北師范大學遠程教育畢業證及學士學位證樣本

西南大學遠程教育畢業證樣本

西南大學遠程教育畢業證樣本

研究生碩士學位證樣本展示

碩士學位證樣本展示

一級建造師執業資格證

一級建造師執業資格證 一級建造師,是建設工程行業的一種執業資格,是擔任大型工程項目經理

二級建造師執業資格證證書

二級建造師執業資格證證書 為了加強建設工程項目管理,提高工程項目總承包及施工管理專業技術

二級心理咨詢師證書

心理咨詢師二級證書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推出的職業資格認證。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鑒定分三個等

推薦分站: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阳县| 嘉祥县| 兴山县| 长武县| 璧山县| 奈曼旗| 磐安县| 津市市| 宁武县| 盱眙县| 新建县| 德惠市| 浪卡子县| 陕西省| 沭阳县| 宽甸| 利川市| 桑日县| 宁远县| 方山县| 弋阳县| 安康市| 城市| 潜江市| 洛扎县| 阿勒泰市| 葫芦岛市| 永平县| 化德县| 页游| 台东县| 娱乐| 兴安盟| 略阳县| 米脂县| 建阳市| 牙克石市| 奇台县| 仁布县| 永嘉县| 临城县|